打过预防针之后,宝宝身体会出现一些反应,比如轻微的发烧、食欲不振、针眼处红肿等等,这是正常的,家长不用太担心,只要注意护理就可以了。
给宝宝打预防针,可不是随便挑的,而是要根据宝宝的年龄、身体状况、家庭环境等因素,选择适合宝宝的预防针。一般来说,宝宝在出生后的个月,就会开始打针预防针,然后按照规定的时间,每隔一段时间打一针,直到 6 岁。
宝宝打预防针的时间,要看具体打的是哪种预防针。比如说,乙肝疫苗、百白破疫苗等,一般是在宝宝出生后的 24 小时内就要注射的,卡介苗是在宝宝出生后的 72 小时内注射的,越早注射,效果越好。因为,在这期间内,宝宝体内还带有从母亲那里获得的抗体,抗体可以抵抗外界的病毒和细菌的入侵,让宝宝不容易生病。但是,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,宝宝体内的抗体就会慢慢消失,抵抗力也会下降,容易感染各种疾病。所以,爸爸妈妈要注意宝宝打预防针的时间,不要错过了。
如果是口服类的疫苗,需要在打针前 30 分钟内不要给宝宝喂奶,打针后也需要等待 30 分钟后才能喂奶,以免引起呕吐。如果是注射类的疫苗,需要在打针前洗净宝宝的身体,换上干净的衣服,让宝宝处于放松的状态。如果宝宝有发热、腹泻、咳嗽等不适症状,需要及时告知医生,等待宝宝康复后再进行疫苗接种。
宝宝打完预防针后,需要留在医院观察 30 分钟左右,如果宝宝没有出现异常反应,就可以回家了。回家后,要给宝宝多喝水,多休息,避免剧烈运动。如果宝宝出现了轻微的发热、红肿、硬结等症状,可以用热毛巾给宝宝热敷,或者给宝宝服用一些退烧药、消炎药等,如果宝宝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,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。
总结: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经济、有效的手段,通过接种疫苗可以使被接种者获得对相应传染病的免疫力,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。因此,婴儿打预防针是非常重要的,家长应该按时带孩子去接种疫苗,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。